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傑團藝術評論

【109傑團藝術評論】五洲秋峰園掌中劇團 臺灣3D浮空光雕布袋戲:民間傳說故事《兄弟之情》

2020.09.30

表演照

用布袋戲結合影像技術創造視覺觀感 五洲秋峰園演繹豐原城隍廟七爺八爺的故事

演出:五洲秋峰園掌中劇團
時間:109年8月27日,19:30
地點:葫蘆墩文化中心戶外廣場
文/邱一峰 (嶺東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
【本案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109年度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藝術評論計畫】

「君子抱橋而死,焉能失信而歸!」這句流傳於民間耳熟能詳的話語,強調的是對承諾的信守,對好友的信任,以及對情義的信念。而背後隱藏的,則是城隍爺駕前七爺、八爺生前感人的故事,兩個情如兄弟的好友,對彼此有著堅定深厚的信任感,兩人重情重義的表現,在歸天後受到閻王的肯定與激賞,乃賦予神職重任,成為懲善罰惡的使者,以協助城隍爺維護人間秩序的安寧與祥和。

位於臺中豐原的五洲秋峰園掌中劇團,副團長羅國良因感於對地方文化的關懷,乃以豐原當地著名的城隍爺廟為本,將廟中著名的七爺、八爺做為對象,創作出2020年度大戲《兄弟之情》,採用布袋戲的形式演繹民間故事,讓民眾了解神明背後感人的情節及傳達守信的情義。

以往,布袋戲的表演形式總是予人一種刻板印象,若依照慣用模式演出故事內容,容或劇情再怎麼精彩,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新鮮感。因此,本次特別結合投影技術加上動畫效果,將整個舞臺變成靈活的畫面,提升欣賞演出的視覺觀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布袋戲表演風貌,也打破民眾對布袋戲以往的刻板印象。舞臺外圍的投影可以有人物特寫、場景動態畫面及彩繪戲樓的切換,增加對劇情敘說的豐富性;舞臺背後的布幕也改成投影背景呈現,直接用影像切換畫面而不需再拉扯布幕,有助於提升演出的流暢感。燈光亦能隨情節變換烘托氣氛,增加舞臺空間的變化性。再加上立體道具的場景應用,可以說將布袋戲欲展現的新意集中呈現,創造一種驚奇之感,為臺灣現代布袋戲帶來一種新面貌,也看得出來團隊的企圖心。

然而,以上說的都是演出外圍的改良效果,是輔助性的技術層面,對於布袋戲表演藝術的核心價值是否同步提升則值得探討。《兄弟之情》劇情編排的邏輯大致合理,在不違反民間故事結局的大架構下,適時加入虛構的人物及趣味橋段也是必要的,以呈現完整的戲齣內容,這也是主演的基本功。戲偶使用慣有的金光偶,造型大致能展現人物特色,演師的操偶技巧也還能合乎角色肢體的動作特徵,雖偶有失誤但問題不大。主演的口白五音頗為分明,在音質上是好的,這點仍值得肯定;不過這次演出採預先錄音的方式,包括配樂的呈現,雖說音響效果良好似乎沒有差別,但總感覺缺乏一種臨場感,缺少了演出時臨場發揮的即興特質,誠如臺語所說的「減一個味」,這應該是原因所在。另外,為了因應錄音完成的固定節奏,操偶師的搭配默契及戲偶、道具上下場的速度必須密切配合掌握,不容許有稍微的失誤表現,否則將影響演出效果的完整度;這方面在臺上看到的則是大夥手忙腳亂,還好大致平順完成演出,卻也凸顯熟練度需再強化的問題點。

整體而言,當晚儘管受到下雨的影響,本場演出仍能吸引眾多民眾前來欣賞,在表演效果上是有吸引力的,劇情內容也是一齣老少咸宜的作品,尤其跟豐原當地廟宇、民間文化有著密切關係,也有助於提高宣傳效益及觀後的話題性。五洲秋峰園運用布袋戲演出地方故事並結合現代聲光技術所創造的表演特色模式,似乎已找到了劇團未來發展的方向,這有待後續的深入觀察,但也令人期待。